高校青年教师用景观变迁揭示武昌别样“城象”|天天观速讯
2023-04-20 18:11:52 来源:长江日报 编辑:

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0日讯(记者叶飞艳)“武昌是一座古老的城、砖瓦的城,也是一座变革的城、新景的城。”4月19日,由武汉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办、武汉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协办、武汉出版社承办的武汉文史讲坛第17期讲座在武汉中心书城举办,江汉大学人文学院青年教师刘文祥用景观变迁揭示武昌别样的“城象”。

今年是武昌建城1800周年,在与现场读者交流中,刘文祥将城市景观作为切口,用一幅幅老照片,以武昌近代历史进程中的景观变迁为主线,围绕“城象”的演变展开叙述,将老武昌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,与大家一道同武昌城来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。

刘文祥讲述武昌城前世今生。通讯员马波 摄


(资料图片)

公元223年,孙权在江夏山(蛇山)筑夏口城。到宋代时,武昌(当时名为鄂州)就是一座大江大湖之城,是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。刘文祥介绍,洪武三年(1370年),朱桢受封楚王,封地即武昌城。由于楚王的分封和就藩,明代武昌城的地位更加重要,亟需重修一座与封国王都地位相匹配的城垣。在朱桢受封楚藩的次年,武昌开始了规模浩大的城垣营建工程,历时十年方才完成。明代武昌城墙的总长度超过了10公里,是这座古城自肇建以来规模最大、长度最长的一座城垣,而城门数量也增加至9座之多。1860年,武昌城墙曾迎来了一次扩建:其外围曾增筑了一道新的城垣,该城位于今鲁巷以西一带,由北往南依次设有东便门、东湖门、南湖门、南便门四座城门,城外还掘有护城壕,连通东湖、南湖。

刘文祥通过对史料的梳理,探寻武昌在视觉上发生的演变历程。他表示,从郢州城、鄂州城的时代开始,这座城垣在选址上就已经体现出充分利用天然山体的布局思路。及至明代,武昌在城垣走向的选择上,仍然对蛇山等山丘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利用。同时,襟江带湖、大泽环抱的地理气势,是武昌城所具有的天然基因。在明清武昌城墙的选址布局过程中,对这些天然水域也进行了充分利用,它们共同构成了武昌城周边第一道天然“城壕”。水也在此穿过城墙,由城内湖渠串联起贯通的网络,延展成城池内部的水脉。

武昌老照片。(资料图)

历史经纬,在城市景观的维度上有鲜明的体现。如今,我们只能通过起义门城楼和其东侧近年复建的一段新城墙,来大略感受武昌古城墙曾经的身姿。刘文祥介绍,1926年,在当时市民强烈要求下,从江边汉阳门开始,500多年历史的武昌明清古城墙开始了拆除工程。至30年代中期,除了中和门城台等极少数遗存之外,武昌城墙已全部拆除完毕,这座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古城墙,从此便不复存在了。“作为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一座明代古城,武昌城垣被拆除,今天看来是一个巨大遗憾。”刘文祥说。

随着历史的进程,武昌城市空间也不断拓展。1900年,武昌成为长江沿线的开放口岸,从张之洞修筑武昌沿江的武丰、武泰二闸,武金、武丰二堤开始,坐拥“大江大湖”天然形势的武昌,真正走出城墙的庇护,开始拥抱大江大湖,从城垣时代开始走向“湖滨时代”乃至“长江时代”。

刘文祥主讲《城象:武昌的历史景观变迁》。通讯员马波 摄

共品城市文化,探讨时代精神。自2020年7月起,武汉文史讲坛已陆续举办了16期,邀请了多位从事文化传播和文史研究的政协委员、专家学者及社会贤达,围绕武汉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、成果和精神特质,与听众面对面讲解交流。本期主讲嘉宾刘文祥为历史学博士,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,主要从事武汉城市史、中国近代建筑史、中国近代大学史的研究;著有《珞珈筑记:一座近代国立大学新校园的诞生》《城象:武昌的历史景观变迁》和《武昌老学府》等。

【编辑:张靖】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分享到:
版权和免责申明

凡注有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或电头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稿件,均为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,并保留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电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