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亮心灯,呵护学生心理健康
2023-05-25 10:40:08 来源:郑州日报 编辑:

近年来,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,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。日前,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,要求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、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。

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,记者深入医院、学校、社会团体,关注如何通过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联动,为青少年共筑心理健康防护的屏障。


(资料图片)

5月23日,温县实验高中高三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减压。徐宏星 摄

成长中可能遭遇哪些“拦路虎”

不同于普通诊室,在河南省儿童医院心理门诊的墙壁上,粉刷着粉蓝相间的格子图案。5月23日8时许,诊室外已有不少家长和孩子在等候。

五年级学生小雨(化名)由爸爸妈妈陪着,走进诊室。坐在该院儿童保健科心理医生叶蓓对面,她始终低着头,说话声音很小。

“晚上睡不着觉,白天不想出门。”讲述过程中,小雨不时叹气,“作业好多”“怎么会有那么多作业”。

经过专业检查和谈话测评发现,小雨已经有比较严重的抑郁倾向,需要进行药物和心理咨询治疗。

一个上午,诊室陆陆续续迎来将近20名患者,年龄大多集中在12—18岁。

“本学期是疫情过后的第一个学期,一些孩子返校后出现了不适应校园生活的状况,特别是厌学导致焦虑、抑郁的症状比较突出,最近两个月平均每天接诊量比之前要多出30%左右。”叶蓓说。

共青团郑州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张利利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。张利利说:“在所有心理类问题的咨询对象中,初中生占比最高,高中生次之,咨询心理类问题占比排在前三位的是情绪情感问题、青少年学习问题和亲子关系问题,而且近年来确实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。”

“青少年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焦虑和抑郁,这是一种持续的情绪状态,会导致青少年感到沮丧、失望、无助等。”河南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院副教授陈欣介绍,其他主要包括自信心、压力和应对、自我认同、饮食失调等方面的问题。

青少年“心病”多发为哪般

在诊室里,小雨的妈妈非常困惑,她怎么也搞不明白,平常乖巧、听话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出现心理问题。

“其实,青少年时期正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一个过渡时期,这个成长阶段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。”叶蓓说,但即使来到心理门诊就医的,大部分也都是一些情绪问题,并不都是心理疾病,只要及时干预,都是能够调整过来的。

在陈欣看来,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。“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,让孩子感到了来自学校、家庭、同龄人等多方面的压力。”

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广泛使用给孩子带来了许多新的压力和挑战。同时,很多专家认为,近年来疫情的暴发和持续,限制了社交和学校活动,导致青少年孤独和焦虑等问题突出。

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三学生参加解压活动。冯德源 摄

怎样建立心理健康防护网

“老师,我可以抱抱你吗?”5月22日,在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心理咨询室里,一名初二的女生一进来就委屈地跟心理老师隋飞霞说了很多话,隋飞霞大部分时间都在倾听,必要时给出一些专业的建议。离开咨询室时,孩子看起来轻松很多。“心理问题、情绪问题就像感冒一样,人人都会遇到,重要的是你要学会自我调节,或者向家长、老师求助。”隋飞霞表示。

如今,中小学已普遍开设心理健康课程,建立心理筛查制度、重点学生群体一人一档、三级预警制度等。“但是目前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老师,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开设也不足,这些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短板。”陈欣说。

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(2023—2025年)》强调“建强心理人才队伍”,明确要求,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(兼)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,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。

实现家校联合和医校联合很关键。“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,需要家庭、学校、医院、大众媒介等方方面面的配合,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。”陈欣说。

短评

让阳光照进生命的缝隙

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个沉重的话题,由此引发的校园悲剧每每令人扼腕叹息。不可否认,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,与其自身心理脆弱、抗压能力弱有很大关系,也与家庭教育、亲子关系紧密相关。但采访中,笔者也听不少心理咨询师讲到,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个体、家庭、学校和社会多个因素造成的,不应把所有问题都推给孩子或父母。

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,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各方协同应对。但走访过程中,笔者发现,目前整个社会层面仍存在心理健康知识匮乏、认知不足、各方合力不够等问题。

护佑青少年心理健康,首先需要有正确的认知。眼下,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,但也有把问题过度化的倾向,有点风吹草动就给孩子扣上有心理疾病的帽子。还有一些人觉得可以不用看大夫,自己在家里调整就好了,前段时间“妈妈给女儿停掉抗抑郁药换成维生素”的话题登上全国热搜,众多网友纷纷留言:“这不是爱,是无知”。

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专业性,无论是教育引导,还是调节处置,都需要专业人士出马。倘若忽视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,没有对症下药地教育,不仅起不到心理按摩作用,反倒会加重孩子的抑郁情绪。

如何让青少年走出心理阴霾?一位抑郁症患者写道:“这是用眼睛看不见的病,需要用心才行。”是的,多一些设身处地的共情,多一些聆听与理解,尝试走进青少年的内心,以他们同行者的身份看待他们面前的苦难,或许才是正解。

其实,孩子在遭遇情绪问题无法自我纾解时,都曾试图向外界求助。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,要学会发现他们的求助信号,及时反馈,提供帮助,能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成长的烦恼,帮助他们顺利度过情绪危机。

石头因为有了缝隙,小草才会长出来;生命因为有了缝隙,阳光才会照进来。心理的危机,不能只藏在“心里”。为孩子建一座“心灵氧吧”,让他们有倾诉和求助的渠道,应是预防心理疾病、守护美丽心灵的一剂“良药”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分享到:
版权和免责申明

凡注有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或电头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稿件,均为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,并保留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电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