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12年培养的孩子还不如机器人怎么办?教育“大咖”这样说…
2023-05-26 02:32:16 来源:武汉头条 编辑:


(资料图片)

【来源:长江日报-长江网】

面向2035年,面向更高水平的育人要求,学校应该如何变革?5月25日,武汉常青树实验学校报告厅内,江汉区教育局“成长力引擎”活动邀请中国新学校研究会副会长、学校战略发展咨询顾问、上海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副所长沈祖芸为全区中小学校管理者作讲座,助力江汉教育答好这道时代必答题。

沈祖芸。 记者刘嘉 摄

“现在很多北京、上海的校长一遇到我就问,如果我们花了12年培养出来的孩子还不如一个机器人怎么办?”讲座一开始,沈祖芸就抛出了这个现场听众都很关注的问题。她引用教育家杜威的话告诉大家,如果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,无疑就是掠夺了他们的明天。面对不确定的世界,教育不是给学生灌满知识——即使学生行囊里装得满满的全是知识,可能依然无法好好应对这个世界,变革是学校的必然选择。

沈祖芸以“激活、赋能、回归”为题,从组织变革的政策依据和现实背景、北京十一盟校变革经验等方面进行讲解,提出学校应着重构建价值、治理、课程“三位一体”变革体系,立起高质量教育体系的“三根支柱”。她认为,学校的组织结构最能显示出一所学校的追求。当学校里所有岗位的资源都流向教育教学一线,教育教学的价值就会被放大,教育工作发出的所有力量都发在了学生身上,这才是教育的价值,也是学校组织变革的基本逻辑。“变革不是必须的,就像没有人强迫你必须活下去那样。我们试图去学会激活、赋能、回归,是因为变革不是属于未来的东西,而是看见此刻的方式,它叫希望。”

沈祖芸在演讲中。 记者刘嘉 摄

两个半小时的演讲中,沈祖芸引用的案例、提出的观点都让台下的校长、老师很受启发。例如谈到“学校是什么”的话题,她认为学校是经典社会生活的浓缩,是让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见过、玩过、体验过、失败过、成功过、握手过,这些是课程的本质,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。课程应该作为载体,承载起每个人的人生宽度。谈到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组织结构中把“教学”和“德育”分成两个部分的现状,她认为作用在孩子成长上,更应该让这两个分离的部分合而为一。她还提出“教育七盏灯”这一模型。“七盏灯”即组织、空间、教育者、学习内容、学习方式、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,点亮“这七盏灯”,是促进教育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。

讲座中,沈祖芸也提到了她与江汉区8所学校交流的感受,为这些学校的管理者点赞。红领巾学校、大兴第一实验学校、福建街小学等学校都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挖掘教育的价值,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,唤醒每一个人潜能优势。“无论是网络设备、建筑设施,江汉区的硬件建设越来越好,接下来,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让‘管理’也成为一种基础设施。”

“今天的沈祖芸专家的讲座让我很有收获,让我们对教育前景有了更大的信心,帮助我们对教育的未来、学校变革重组的推进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,我们也将在今后做出自己的探索。”听完讲座,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、校长万玉霞说。

“这场讲座深入解析了教育未来发展方向。我们要把今天的所学所获转换为江汉教育的实际行动,将好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。我们不是做不了,我一定做得到。”江汉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、副局长、武汉一中党委书记饶雁说,“成长力引擎”是江汉区的教育品牌,邀请专家学者给区内管理者助力,近两年已举办了20多期。江汉区的目标是建设一流教育强区,后期,该区将继续把“成长力引擎”做强做大,让更多的校长老师不断提升,让学生受益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
分享到:
版权和免责申明

凡注有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或电头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稿件,均为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独家版权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,并保留"环球传媒网 - 环球资讯网 - 环球生活门户"的电头。